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三期

分类: 实施简报
发表于:2015年04月14日 14:14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三期

 

“国培”北京大学小学语文教学团队编

 

本期简报主要梳理学员反应较多的问题,并给出专家建议,希望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学员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本期聚焦学员关注的习作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有关问题及专家意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本理念梳理,二是基本问题及实例解析。

 

一、基本理念梳理

    1.怎样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把握写话和习作教学的规律

兴趣,观察,积累,运用,是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遇到的困惑,在这些困惑当中,兴趣又是最关键的。兴趣就是情感、情趣,要贯穿于观察运用的自始至终。希望各年级段的老师,都要考虑指导学生动情地去观察积累,积累是在自然的感情的过程中进行运用。也就是希望老师们能够用教材,用活教材,去搭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这个桥梁,让孩子能够真正地提起笔来我手写我心,让他在作文当中,有兴趣,爱写,乐写。

如何激发不同学段的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呢?低年级可以采用多器官调动、多学科沟通、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等策略来调动学生写话说话的积极性。到了三四年级,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成为了关键。阅读教学可以激发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在深入研读文本中获取描写的方法,激发写作的兴趣。不仅在习作指导阶段,在习作评改阶段,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从生活当中,获取写话和习作的素材

首先,教材中的习作题目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一类是过去时的习作题目,一类是未来式的习作题目,还有一类是描写现在时的作文。

积累写作素材,实际上是帮助学生解决油米下锅的问题,在中高年段,我们要注意向学生提出三方面的要求:首先当学生明确了题意之后,就要从身边着手,从小处着眼,选择观察点,通过多角度的观察,通过访谈调查通过阅读查询来收集习作素材。再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在观察体验中留有痕迹,那就是要学会制定观察计划,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实施,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如果出新了一些问题,还需要必要的修改和完善。第三个要求就是学生获取了材料之后,在习作的时候,就应该注意筛选和恰当地运用素材。

帮助学生掌握积累习作素材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呢?第一个观察体验。观察与体验是不可分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观察体验的计划。第二是调查访谈。调查访谈的特点的一个是兼有单向选择和双向交流的意思,再有一个就是获取到的材料兼有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的双重性质,保证了材料内容的真实可靠。在调查访谈之前,先要列提纲,设计好从哪儿问起、怎么使话题深入、怎么转移话题等等。第三阅读查询。教师既要关注教给学生一些获取信息的方法,也要关注对信息的有效整理。

获得了习作素材后,还要对素材进行筛选。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根据习作题目,或要求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比较,恰当地选用习作素材;二是根据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恰当地选用人无我有的写作素材;第三,在无知出恰当地运用素材,增加习作的知识性;第四,在突出重点处恰当地运用习作素材,增加素材的形象性。

【刘悦(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

 

二、基本问题及实例解析

    1.低年级如何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

【理论阐释】

《标准》将写作教学在小学分为两个阶段: “写话”和“习作”。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的写话是整个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关于习作的目标,“实施意见”中提出:“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那么面对六、七岁的孩子, 怎样为整个写作教学起好步, 开好局呢?《标准》在“课程目标”的第一学段对写话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明确地把对“写话有兴趣”摆在首位,而且“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由此可见低年级学生培养写话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习作最重要的内驱力。因此, 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兴趣是首要,让学生从小体验写话的乐趣, 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的写话如何起步?大致有如下几点:

1.画写结合, 降低写话的难度。儿童绘画与思维和语言的联系特别紧密, 美国教育家格雷夫斯的早期写作实验证明:几乎所有学写作的孩子都需要从绘画开始。五彩缤纷的彩色画报、儿童卡通等书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这些资源有助于学生进行写话前的准备训练,提高学生写话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天真烂漫、爱动好问, 还喜欢通过涂涂抹抹表现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生活, 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要, 这种涂鸦其实是创造性的萌芽。针对儿童的这一特点,可以让孩子们先用画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 再为画面配上简单的文字。这样降低写话的难度, 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绘画能力。

2.感悟生活, 丰富写话的内容。《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写话初始, 就要注重将写话与生活结合起来。观察、感受生活是学生写话的源头活水。有了体验, 有了宽松的写作空间, 学生的写话才会个性绽放, 异彩纷呈。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有了生活, 有了感受, 学生就有了写话的欲望和写话的素材。

3.启发想象 拓宽写话的思路。语文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 他们有时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根据已有的经验,让静的画面动起来,把无生命的想象成有生命的;还会在涂涂画画和自言自语中冒出一个闪念、一个有趣的想法、一个新颖而奇妙的表象组合。他们的脑海里装着说也说不完、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而想象越丰富, 其语言表达往往也越生动;想象越活跃,语言表达也会越有情趣。因此,教师可以尽情拓展学生奇思妙想的空间, 真正让想象为写话导航。

4.活用教材, 创设写话的情境。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活泼的儿歌童谣、美妙动听的童话寓言故事、富有节奏的韵文古诗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话环境。课文中的精彩片段适合学生仿写,有趣的故事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适合学生续写等。另外,低年级教材中的词串识字、成语积累等内容,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是低年级写话教学的丰富资源,用这些词语描绘图画情景,降低了写话难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

5.激励交流, 体验写话的乐趣。写话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话的合作与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相互交流是培养写话兴趣不可或缺的一环, 或大声朗读给同学听, 或在学习园地上展示、或集成小册子等等。在交流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欣赏, 互相启发, 互相激励, 体验到写话的欢乐。

【案例1】由写话到编“书”——一个母亲的“习作教学”[1]

一年级的女儿国庆节从北京旅游回来,做教师的妈妈指导她从每个景点的照片中挑选一张,剪贴成了第一份小报——《首都之旅》,并启发她给照片写说明。但只学了一个月拼音的孩子尽管认识一些字,却从未写过字。妈妈就用铅笔记,再由孩子用水笔描一遍。于是,照片上留下了她稚嫩的笔迹和话语:“天安门广场鲜花盛开,多漂亮!”“人民英雄纪念碑真高!”“在北海公园看到白塔、湖水、小船、绿树红墙,就想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
    以后的旅游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妈妈与孩子围绕编报不停地拍啊、说啊,孩子旅游回来都会编一张小报。慢慢的,小报上的照片说明由一句话变成了几句话。每一次,孩子都把小报带到学校,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羡慕中,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后来,在妈妈的指导下,二年级寒假时,她不再停留于给照片写说明,而是把一个景点的见闻分成几段话来写。妈妈仍然建议把这一段段话编成一本小册子。孩子面对新的挑战很兴奋:那可是一本“书”呢!又有点畏惧,那得写多少啊!于是,孩子写好一段,妈妈就打印一段,并用大字体把一段话打成满满的一张纸。为了增加“书”的厚度,每段话的背面还配上一幅照片。两天,孩子写了五段话。第二天就要开学了,可是孩子竟然不肯休息还要写。但对于习惯于一笔一画工整写字的孩子来说,写话的速度很慢。妈妈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望又能抓紧时间,就让孩子口述妈妈录入,再由孩子修改。这样她们又很快合作了三段话。不过,妈妈一再叮嘱她:要如实跟老师说清楚。最后,妈妈编辑了一张以福建风景为背景的漂亮的封面,上面还写着《我的第一本书——福建之旅》,孩子的第一本“书”诞生了。但同时孩子又升起新的念头:下次自己编一本书。

后来,二年级暑假的《大连游记》孩子连续三天自己写了十二篇短文,共计六千多字……手指写酸了、写红了,甩甩小手继续写,竟然没显出一丝厌烦。

第二本“书”完成后,孩子又梦想编一本正式出版的真正的书。就这样,她一路写下去,初中毕业时出版了一本二十万字的游记《小鬼游天下》。

【案例1解读】扬起孩子兴趣的帆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内驱力, 学生一旦对写话产生了兴趣, 就会视写话为一种快乐, 一种需要, 就会满腔热情地去写。这虽是一位妈妈的教育故事,但对我们习作教学也有诸多启示。

1.编报写话,点燃兴趣。高明的教师善于为孩子设计好一条前行之路,却又隐身其后,激发孩子沿着这条路主动前行。在学生学了拼音以后,可以开始剪贴写话的练习尝试:根据图意写出几个词、一句话、两句话。这样即巩固了汉语拼音,也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和语言。案例中的妈妈找到了激发孩子写话的切入口:编报并给每张照片写说明。孩子的兴趣有了,编报自然不难,但写说明对只上了一个月学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为了保护孩子这最初的兴趣,必须降低写的难度。于是妈妈和孩子共同完成了第一份小报。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羡慕中,孩子初尝了成功的喜悦,兴趣就被点燃了。

2.循序渐进,呵护兴趣。如何让这份兴趣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似火种一直燃烧着?妈妈意识到,二年级了,孩子的表达不能停留于编报给照片写说明的形式。但是,写完整的文章对只读了一年半书的孩子来讲难度和跨度又太大,妈妈惟恐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因为,对孩子的教育可以适度超前,但切不可操之过急。适度的超前会让孩子体验到攀登后的成功的喜悦,孩子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和兴趣投入到下一轮的攀登;操之过急则让孩子感到畏惧和高不可攀,孩子对高不可攀的东西又最易采取放弃的态度,也就失去了再体验的兴趣。而一旦失去了这种兴趣就是花数倍力气也难以唤回。所以,呵护孩子的兴趣比激发孩子的兴趣更重要!设计坡度,循序渐进,让孩子从一句话到几句话,从几句话到一段话地写:把一个景点的见闻分成几段来写,对孩子来讲一段话就是一篇文章。在孩子的初始阶段,妈妈甚至与孩子共同完成。“跳一跳,够得到”,孩子的兴趣包吃住,就会继续努力。

3.编书出书,保持兴趣。孩子的兴趣被点燃了被呵护了,如何能一直“扬帆前行”?妈妈想到了把这一段段话编成一本小册子,对孩子来说就是他们自己写的“书”。孩子面对新的挑战且是够得着的挑战,自然兴趣盎然。这编书的欲望成了她写作的动力,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持久的推动。

【案例2】:“无聊”的作文

老师布置了写话《今天的见闻》。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认真地写了这样一段话:“下课了,同学们去厕所小便了,我看见有几个同学,把小便小到外面去了,我就对他们说,老师要你们小便小在里面,不能小在外面。”老师的评语:“请多观察身边有意义的事情。”孩子回到家里,又遭到父母一顿批评责骂:“这也算作文?太无聊了!和流水账一样!没有好词好句。你看看人家……”家长边说边扔了本优秀作文选给孩子。

【案例2解读】谁扼杀了孩子写话的兴趣?

在低年级,许多老师和家长们对孩子的写话感到不满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一是对低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往往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习作。二是常用报刊、杂志、书籍上优秀作文的标准看待孩子的习作,那些铺天盖地的作文辅导类书籍和各种各样的作文选不经意间也打击了学生的写话兴趣。其实,拿这些文章与孩子的文章对比,才是“无聊”。小孩子在老师和家长不切实际的要求之下,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以后,自然就没有了写话的兴趣了。

作文就是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说作文是生活的组成。尤其对低年级孩子来说,“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很重要,只要写出了自己观察到的、想说的话,就是成功的。上述孩子的写话内容不仅是自己观察到的,也是自己思考过的、想说的,怎么能说是“没有意义的流水账”的呢?低年级孩子的写话是自然的,自然的观察,自然的流露,自然的表达,超乎寻常的成熟反倒是要值得警惕的。

习作教学中,打击孩子兴趣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用过高的标准衡量”,只重“文”而不重“人”,这是扼杀习作兴趣的祸首。

 

     2.基本问题: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理论阐释】

《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第三学段继续提出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在“习作教学建议”中再次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修改习作是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组成,而不是附加的任务。

引导学生修改习作,这一要求打破了长期习作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改”的局面,改变了“高劳动,低效率”的习作评改模式,把“改”的优先权和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写完初稿后,再次走进作文,欣赏、揣摩、修改、评价、完善,直至满意,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习作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习作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权呢?”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修改,引导学生在反复修改实践中提升习作能力。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习作修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不少教师用一些中外名作家推词敲句的经典故事感染学生,确实鼓舞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信心。学生渴望成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习作修改的积极性。面对学生的自主修改,教师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适度地放大“闪光点”,学生有了快乐的成功体验,就会“渐入佳境”,养成自觉修改的习惯。

2.教给习作修改的方法。修改习作需要引导,教师要清晰《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年段目标,不空洞讲解作文的修改技巧,不急于求成。在一次次修改的实践中,渗透修改的方法。首先,仔细研究“修改标准”。每次习作都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必然在要求的驱动下组织材料,选取习作内容。那么,习作修改也要“有法可依”,那就是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要求:哪些地方写得好,哪儿还需要改进。每次修改抓住“一点”,逐步提升学生的修改能力。其次,有效利用“读”。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在一字不落的“读”中就会显现出来。针对习作要求,反复阅读,用心揣摩,发现自己习作的“得意之处”,挖掘习作的“不尽人意”之处,进行修改。再则,充分利用“范文”。有的学生面对习作,会感到束手无策,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获取一些表达的智慧和修改的灵感,提高修改的质量。

3.实施多元评改的方式。修改习作,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改,还可以进行多种评改,习作评改主体应多元化。学生互改,学生既是作者也是读者,在相互的学习、欣赏、修改中,可以取长补短;师生共改,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更集中快捷地发现习作的优点和问题,这在刚开始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拓宽习作的修改范围,如家长点评,网络评改等,只要能使学生感受到习作修改的乐趣,达到“文不厌改”“欲罢不能”的境界,能够对学生习作起到促进作用,我们都可以尝试。

当然,在习作修改的过程中,“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这也是《标准》明确提出的。

【案例1】在教师引领下的师生共改

师投影,生朗读自己的习作《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长着一头乌黑的长发,乌黑发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中等身材,她做事很认真,有时要求完美,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黄老师。

三年级的一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一篇作文,从一年级起我的作文就普普通通,从没有得过一个“好”,这次我一回到家,就开始苦思冥想起来,想好了就马上写下来,怕忘了,那次我非常认真,我多么想得一个“好”呀!

第二天下午,老师上课时我感到异常紧张,只见老师拿着一叠本子,准备念昨天作文得“好”的同学的名字。我的心紧张得都快飞出来了。老师开始念了,我想:“这次我的作文一定得‘好’!”只见老师已经念完一大半了。手里只还剩几本了,我叹了一口气,沮丧地想:“唉,这次又没有得‘好’!”

突然,老师大声念到(道):“肖骏翔!”当时我还没有反映(应)过来,直到同桌拍了我一下,我恨不得一下从一楼蹦到三楼。我急匆匆地跑上讲台去拿本子,走到讲台边,准备拿本子时,老师亲切地对我说:“这次不错,下次继续努力,你会写得更好,还有要注意写好细节。”顿时,我心中感到有一丝温暖。

现在我的作文经常得“好”,每次写作文时我都会想起老师说的话,那句话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师:修改习作,要学会看到自己习作当中闪光的地方,你觉得,你这篇习作哪些地方最闪光?看出来没有?

(生语塞了)

师:大家帮他找,找找他作文当中闪光的地方。

生:肖骏翔写老师外貌描写蛮好的,心理描写也写得很好,还有字迹也非常漂亮。

师:你说了三个优点,真厉害!

生:他的事例写得也不错。

师:肖骏翔这篇习作,大家找了这么多优点。他自己对这篇习作还不太满意,如果你帮他修改的话,你觉得,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可以修改完善一下呢?

生:我觉得,他在讲他在写作文时可以再详细一点。

生:我觉得,黄老师在点到他名字的时候,那个惊喜的心情表达得再清楚一点,细腻一点。

生:我觉得,在黄老师在点到他名字的时候,可以着重描写一下黄老师的表情。

师:把黄老师的表情以及自己兴奋的心情都写具体。这样,你觉得他的作文就会变得更加精彩了。很多同学都想帮他提提建议,你再来。

生:我觉得,他的形容词和比喻句可以写多一点。

师:形容词和比喻句不在于多,关键在于写得细致、恰当。什么是好词好句呢?

生:就是那些比喻句、夸张句呀,还有拟人句都是好词好句。

生:就是把人物写得生动的那种句子就是好词好句。

师:说得真好。所谓的好词好句就是能够把事物的特点描写得生动具体的那些语言。肖骏翔,你真是勇敢,你读了自己的习作,大家也帮你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如果你觉得大家的这些意见对,对你有帮助的,你就听;如果你觉得提得不对,你也可以不听。知道吗?不过,我要提醒你,这篇的习作里面还有一些错别字,要仔细修改一下。比如,“大声念道”这个“道”是什么“道”?再细心一点,你一定能把这篇习作修改得更精彩的。同学们,他的这篇习作能得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从习作要求的达成,敢于朗读自己的习作与大家分享以及主动修改等方面,该学生最后得105分)

【案例1解读】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我的老师》习作评改的片段实录,很好地展示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改的本色:

1.指导无痕。学生在交流时,教师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引导学生在文中穿梭,让学生大胆地说出习作的“闪光点”和“需完善之处”。先找“优点”,给作者以肯定;再改进,既让作者受到启发,也让大家在点评中增长习作修改的才干。在学生对“好词好句”的认识有偏颇时,教师适时地点拨。这就是“指导”,而不是“说教”。

2.尊重学生。在指导学生习作修改时,应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这也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当同学的修改意见呈现在作者面前时,教师没有强求学生全部吸纳,而是尊重作者,这就让作者在宽松的氛围下走进下一步的修改;对提建议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感染,给别人建议,知无不言,采纳别人的建议,自己做主。

3.激励为主。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教师的语言始终是民主的,充溢着对学生的真情和呵护。因此,课堂上学生敢于吐露心迹,表达自己的观点,习作修改的态度真诚而热情。

【案例2】

一、回顾习作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像以往一样来评改习作5《成长的烦恼》。还记得这次习作的要求吗?(出示)

1.写清楚自己的烦恼是什么,为什么而烦恼。

2.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学生自主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的草稿已经完成好几天了,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你的作文,欣赏欣赏自己的习作,需要修改的地方自己改一改。

三、小组互评习作

1.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和建议,下面请四人小组互相交换进行评改。我们在评改别人的习作时,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学会欣赏别人的习作,也提出自己的建议。

2.小组互评。教师相机指导。

四、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赏析学生的作文,交流评议。

(着重指导学生怎样恰当地按照习作要求进行评价、修改)

五、教师总结

【案例2解读】习作修改拒绝“模式化”

当习作修改的新理念深入人心,不少教师也渐渐相信学生,把习作修改纳入习作教学的过程中,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在习作修改的课堂上,似乎统一了“模式”。案例2呈现的就是一个模式化的教学流程。试想:如果每篇习作老师都这样简单地让学生经历修改的过程,长期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疲劳”,对习作修改产生厌烦心理,流于形式,也就达不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习作完成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习作修改。例如,修改《成长的烦恼》,可以让学生关注“怎样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引导学生读不同的习作,进行评议,领悟语言表达的精妙,让学生明白:说心里话不但要大胆,还要学会怎样恰当表达。课堂时间有限,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常规修改”的基础上,挖掘指导的“点”,切实地指导学生修改,让学生在一篇篇习作的锤炼中,提高习作水平。



[1] 本案例由江苏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张晨晖老师提供。

登录

客服电话

010-62767361
13260162529

常见问题 更多»

专家团队 更多»

  • 吴正宪

    吴正宪 北京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督学。全国人大代表。 现任北京教科院基...

  • 王鹏远

    北大附中 特级教师,从事数学教育40余年,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义务教育...

  • 温儒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

  • 张顺燕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并于同年...

  • 巩平

    现任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院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